查看原文
其他

从历史到未来:桑干河流域的城镇变迁——以大同为例

周劲松 规划中国 2023-03-26


  本文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区域规划研究所周劲松(代 陈明副所长)规划师在中规院和澎湃新闻联合举办的“‘胡焕庸线’上的中国时空格局”学术研讨会上的报告,报告以大同为例,分三部分内容介绍了桑干河流域的城镇变迁,欢迎分享。感谢作者授权发布!   


一、桑干河流域城镇概况


1、军事地位突出

军事地位重要

桑干河流域,也就是图中浅蓝色的区域,主要流域范围在山西省的朔州、大同市以及内蒙古自治区,下流汇入河北省境内,流入北京官厅水库。这个地区从历史上看,长期以来就是一个军事地位比较突出的地区。


在自然地形方面,它是从华北平原经太行山脉进入蒙古高原地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地区,大同也成为古代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农耕文明地区的一个重要通道。


•农牧交错地带

地处400毫米年降水线附近的桑干河流域,同时还是历史上“农牧交错”地区。发展到现代,大同成为我国“农区”中最大的畜牧养殖区,在我国农区的地级市中的牲畜总养殖数量排名靠前。


•政权变更频繁

军事地位突出,也让这一地区在历史上成为各方重点争夺的地区。它在整个发展历史中,经历了非常多的农耕政权和游牧政权的相互争夺。这种频繁争夺的政权更迭对整个大同地区城镇的发展,以及它的布局、文化都有着比较深刻的影响。


2、“胡线”典型地区、生态意义重大

以“胡线”视角看,这里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过渡”地区。第一,在农业上,它属于游牧和农耕的过渡地区;另一个,在气候上,它属于半湿润和半干旱的过渡地区;第三,它是西北诸河、黄河、海河等几个大水系的分水岭区域。


“三北防护林”示意图


作为河海流域的上游,它还有比较大的生态价值。作为官厅水库直接的上游,它的水安全对北京的供水安全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国内目前正在治理的一些大的流域,如海河流域的污染整体是比较严重的,而桑干河的污染在整个海河流域里面也较严重,所以这个地区在大的国家流域治理层面属于应该重点关注的地区。


另外,大同及周边地区,是京津翼风沙三大通道之一。


综合以上内容,从生态的敏感性、脆弱性以及水安全等等各方面来看,这里都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地区。


3、历史城镇格局变更剧烈

从历史视角看,基于军事重要性的各方反复争夺,让这个地区在不同时期城镇的数量有非常剧烈的变动。城镇数量与格局的变动,深刻体现出民族与文化过渡地带的融合特征:


这一地区的城镇,既是农耕文明向外开拓,扩大农耕文明范围的据点,也是游牧民族向农耕地带进取,逐步摆脱本民族游牧、狩猎习惯,吸收新的文化因素的前哨。


从功能上看,这一地区城镇的多样性特征显著,既有汉、唐、明等中原王朝兴建的州、县、卫所等治所城市,也有鲜卑、契丹、沙陀等游牧狩猎少数民族兴建的功能迥异的城邑。


4、流域城镇布局变化及原因浅析

从秦汉以来一直到近代,这一地区的城镇数量、布局变化反映出每一个时期在大的国家格局里地位发生了如何变化。

西汉时期桑干河流域治所城市分布图(资料来源:桑干河流域历史城市地理研究)


具体来看,在汉代的时候,由于汉唐实行“移民实边”政策,这个地区大体上是一个以农耕居民点为主的城镇布局模式。这一布局模式中,基本上城镇居民点都是依托河流的冲积平原,在相对平坦的地区选址,做为周边乡村居民点的服务中心和治理中心。

北魏时期桑干河流域城市分布(资料来源:桑干河流域历史城市地理研究)


到了北魏时期,游牧民族占据了地区控制的主导权。这个时期,农耕经济早期呈现退化的态势,城镇居民点的人口数量、居民点都有明显的退化。随着中后期北魏对农耕的重视,以及其生活习惯向农耕定居的转化,这个地区的城镇数量与规模慢慢有所恢复。

盛唐时期桑干河流域城市分布(资料来源:桑干河流域历史城市地理研究)


到了隋唐时期,整个大流域地区又回到了北部边界地区的定位,这样大的定位变化导致了流域地区城镇的军政化,这种军政化也导致了总城镇人口规模的降低,城镇的数量也有所缩减。

辽代桑干河流域城市分布(资料来源:桑干河流域历史城市地理研究)


到了辽金蒙元时期,这一地区的城镇数量与人口有所恢复,主要原因是桑干河流域在辽金蒙元时期不再作为防御一方的战略前线,而更多的是作为更远前线的战略后方基地。战略定位的转变,让辽金蒙元时期对桑干河流域城镇的发展政策由军务为主转向了城镇生活和商贸为主,也让这个地区的城镇居民点慢慢地有所发展。

明代桑干河流域治所分布(资料来源:桑干河流域历史城市地理研究)


明朝以后,大同作为九边重镇之一又成为明朝向北防御的边界地区,让整个桑干河流域又回到了军事职能突出的发展态势下。所以在这个时期,流域总体更多的还是要强调军事的防御职能。相对来讲,对于城镇民事的管理,往后退居到了内长城一线。大同做为这一地区的核心城市,是区域军事防御组织的核心城镇,也是民事管理的中心城镇。

清代桑干河流域治所分布(资料来源:桑干河流域历史城市地理研究)


清朝的时候,桑干河地区成为国家的内陆地区。它不再作为军事防御的前线存在,桑干河流域的城镇职能,又发生了一个比较大的转变,它从军事上的重镇地区变成一个以贸易为主的地区,主要的贸易产品是草原产品和华北中原地区的农耕产品,这种贸易更多地依托一些比较大的城市节点,主要包括大同和张家口。


二、大同城市定位的历史演变


1、古代大同——军事重镇为主线

大同的历史十分悠久,北魏时期它叫平城,是北魏的首都,从这个时期开始,大同奠定了其作为流域范围内较大城市的基础,包括规模和格局。后期随着北魏的灭亡,首都时期建立起的规模较大的城址也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在辽金元时期,大同还是一个城市职能不是特别突出的城镇。到了明朝成为军事重镇,它的防御职能得到非常大的发展。以大同古城为核心,在内外长城之间结合很多点状的古堡,建立起了一个非常严密的军事城防体系。这也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大同市域北部军事防御体系遗迹的前身。


清朝的时候,随着防御职能的退化以及贸易职能的突出,大同的商贸职能开始有了比较大的发展,有一些小工业开始起步。


2、近现代大同——资源型城市的起步期

到了近现代时期,随着连接大同与太原铁路的开通以及一些个人小煤窑开始运作,大同城市做为一座近现代工业城市开始迅速发展起来。


日伪时期,大规模的煤炭开采及资源掠夺,让大同的城市人口规模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新中国建国初期,大同的城市人口达到了5万人,成为国家首批重点建设城市之一,也成为我国首批13个比较大的城市之一,有“中国煤都”之称。1959年,北京“十大国庆献礼工程”,也就是常说的北京“十大建筑”,当时所用的水泥即是从大同生产的。


3、 当代大同——资源型城市面临转型

大同煤炭工业增加值占经济比重演变图(资料来源:大同总规)


到了现代,大同已经发展成一座突出的煤炭工业城市,煤炭工业的产值占到了整个大同工业产值的70%左右。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风险:一方面,大同煤炭储量已经到了比较少的阶段,现在开采煤层的深度已经越来越深,超过600米-800米。这个深度再往下的话,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开采成本会大幅增加。


另外,大同现在城市人口140万,这里面相当多的人是“同煤集团”的矿工及家属。煤炭资源一方面面临枯竭;另一方面,新的煤矿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后,也不需要过去那么多工人,非常多的同煤集团矿工面临转型的问题。在最新的大同城市总体规划里也提出来,大同下一步的发展将会有一个比较大的转型。


三、大同发展规划与展望


大同在首都功能体系中的区位图(资料来源:大同总规)


按照“大同总规”的研究,大同将从煤炭工业为主的生产型城市向生活、服务职能更加突出的生活服务型城市转型。可以依托的一个重大利好是它距离北京仅300公里左右,在高铁时代可以成为北京西向、专业化的服务节点。


首先就是大同作为京津地区夏季避暑胜地的职能,大同夏季日最高气温大概在26度左右,同时当地的空气质量非常好,2010年-2014年,它的优良空气天数可以达到300天以上。多重因素让大同成为京津地区夏季重要的消暑目的地城市。


大同在国家西向开放格局中区位图(资料来源:大同总规)


另外,大同的转型面临着一个非常好的国家背景,就是向西的内陆开放战略。随着国家西向开放格局的调整,它可以在贸易职能、交通枢纽的构建中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大同总规”明确提出,在生态保护和文化优势充分发挥的前提下,要优化设施,保障整个城市的枢纽定位的提升,进一步强化服务职能,一共提出三大方面的行动来帮助大同城市转型。


行动1:完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促进旅游资源开发

大同市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图(资料来源:大同总规)


大同至北京的高铁修通以后,就是1个小时的时间距离,这个距离对于以后面向京津比较强的消费市场,应该说是非常有利的。当前第一个要做的就是把进一步强化旅游资源,包括目前最知名的几个景点,云冈石窟、大同古城城墙和悬空寺,这几个景点也是大同未来发展休闲旅游的核心支撑要素。


行动2:提高产业园区发展水平,支撑大同转型发展

同煤塔山循环经济园区


考虑到大同140万人的城市规模,不可能靠旅游产业单一产业来支撑。现有的工业产业还是非常重要。主要的依靠就是现有煤炭产业的升级,比较典型的转型代表包括塔山煤矿——一个矿的年煤炭产量已经达到大同之前所有传统矿井煤炭产量的总和,需要的职工总数约在2000人左右,相比较而言,大同过去所有的传统矿井员工总数约在5万人左右。这种转变是生产效率的巨大提升带来了当地产业结构的升级,对整个城市人口的就业结构将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这就需要更多的新兴产业去容纳多出来的就业人口。所以我们提出要结合国家政策去发展一些适合当地环境、资源条件的新兴产业。


行动3:进行桑干河流域的生态修复,再造秀美山川

长期的采煤形成了大面积的沉陷区,我们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大同的采煤沉陷区跟东部地区城市的有很大不同。因为大同本身是一个生态资源比较脆弱的地区,土壤条件易流失、易沙化。一旦采煤破坏地下水之后,地面就很难再有任何大的植被生存,会直接导致土壤的荒漠化。有的地区采煤破坏了地下水源,没有地下水,整个乡镇的居民全部搬出,导致当地人口分布的重构。


桑干河流域北部地区水土保持与植被修复规划图


下一步大同发展旅游业,如果仅仅简单地治理这些生态比较脆弱的地区,恐怕还是无法实现整个城市的转型。所以我们提出要在旅游视角下进行大生态系统长期修复的战略。

 

总结一下,大同的发展历史是桑干河流域历史的集中展现,是我们国家游牧民族和农耕文明文化融合的典型代表地区之一。从军事战争前线地区,到最后成为一个重要的工业化城市,进而成为一个生活服务型城市,这种大的演变也展现了我国厚重的历史。


大同从5万人发展到100多万人的大城市的历程,也是我国建国以来艰苦奋斗的写照。


当前,大同的煤炭工业走到一个压力大、问题多的阶段,我们国家很多城市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如何给这些老工业基地城市寻找一条发展、转型道路是比较困难的,也是我们在规划里面重点需要关注的内容。


大同有这么好的文化资源和区位条件,应该说它有机会实现非常好的城市转型,有机会向世界讲述一个老工业基地城市转型的中国故事。



相关链接:

数据揭示的胡线两侧百年中国时空格局变迁

澎湃:胡焕庸线上的中国:重新发现地理

适配与风险:少数民族“民族性”与旅游开发

“胡焕庸线”上的中国时空格局学术研讨会成功召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